厦门市思明区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思明区“十四五”文体旅游发展专项规划的通知
各街道办事处,区直各办、局,区工业园区管委会,各有关单位:
《思明区“十四五”文体旅游发展专项规划》已经区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厦门市思明区人民政府
2022年2月25日
(此件主动公开)
思明区“十四五”文体旅游
发展专项规划
2021年12月
目 录
一、发展基础
(一)文体旅游服务体系更加完善
(二)文化体育品牌更加凸显
(三)旅游产业提质更加高效
(四)文化遗产保护更加有力
(五)市场综合监管更加规范
(六)对台交流合作更加深入
二、发展环境
(一)发展机遇
(二)发展挑战
三、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二)基本原则
(三)发展目标
四、主要任务
(一)深度融合,打造产业发展高地
(二)精耕细作,促进事业繁荣发展
(三)活化利用,创新文化遗产保护
(四)健全机制,规范行业市场秩序
五、空间布局
六、保障措施
(一)机制保障
(二)政策保障
(三)人才保障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是厦门市全方位推动高质量发展超越、更高水平建设高素质高颜值现代化国际化城市的关键五年,也是思明区转换发展动能,全力争先进位、增强发展优势、决定发展地位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和关键期。为加快促进我区文体旅游高质量发展,根据国家、省、市、区有关决策部署,结合思明文体旅游发展实际,制定本规划。
一、发展基础
“十三五”以来,思明区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体育、旅游工作的一系列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全面落实国家、省、市相关决策部署,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以“文化惠民、体育强民、旅游亲民”的工作导向,着力在提升城区文化品质、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打造精品文体品牌赛事、保护历史文化遗产、促进文体旅游产业融合等方面提质增效,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一)文体旅游服务体系更加完善
1.健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完成区文化馆、群众文化艺术活动中心、人民体育场提升改造工程,建成区图书馆前埔分馆,全面完成10个街道文化站、98个社区文化室五年提升达标建设,人均拥有公共图书馆藏量达1.44册,实现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全覆盖,文化供给侧改革持续深入,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标准化、均等化、便利化水平持续提升,获评首批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单位。
2.完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网络。建成斑鸠山大型健身公园、5家体育智慧健身房,设立人民体育场全民健身指导示范基地,推动26所学校体育设施向社会开放,累计为98个社区和企事业单位安装健身设施2300件,基本形成15分钟健身圈,推动区武术协会、羽毛球协会、网球协会、足球协会等社会体育组织自身建设与能力提升,形成“月月有赛事、周周有活动”的全民健身运动之风。
3.构建全域旅游服务体系。建成思明区智慧文旅平台,推进“互联网+”与文化、旅游、政务、监管执法等领域初步融合,主要景区覆盖公共无线宽带,探索智慧旅游模式,鼓浪屿、中山路智慧旅游已初具规模,旅游服务体系智慧化水平提升。设立5个旅游集散服务点,实现旅游咨询服务设施全面覆盖,推进“厕所革命”建成旅游星级厕所29座,提升旅游景区间交通通达性,规范旅游标识,旅游便利化水平提高,获评首批福建省全域生态旅游示范区。
(二)文化体育品牌更加凸显
“十三五”期间,思明区拥有15个省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16家省级以上重点文化企业、40家市级以上重点文化企业,文化产业累计营收破千亿,年均增长超过15%,产业结构更加优化,发展质量明显提高,文体品牌特色更加凸显,影响力持续提升。
1.体育品牌区域影响力提高。创新打造“思明体育时尚季”思明体育品牌IP,培育鼓浪屿日出女子跑等地方特色跑品牌,举办世界沙滩排球巡回赛,引入世界摩托航海联合会(UIM)及欧篮中国赛厦门站等国际体育赛事,推动世界休闲体育协会福建代表处落户思明。
2.群众文体品牌惠及面扩大。创编闽南语音乐剧《红线》、创作歌曲《厦门之光》《大厦之门》、快板剧《扫黑除恶扬正气》等群众文艺作品,持续开展思明区全民健身运动会、南音大会唱、青少年讲古大赛、“唱响鹭岛”网络歌手大赛、“我们的节日”、文化进万家等系列群众性文体品牌活动。
3.文旅品牌经济带动力加强。落实市、区促进影视产业发展专项政策,培育沙坡尾、鼓浪屿、环岛路等6个“厦门影视拍摄地”,引进融创文化、恒业影业、华谊嘉信等30个优质影视项目,投资规模逾100亿;成功举办中国电影金鸡奖并成为其首次常驻颁奖地,进一步向世界展示了国际化、现代化的城区形象。培育观音山黄金沙滩文化产业基地,以龙山文创园为平台打造国家级文化产业创意示范园;创新打造“厦门音乐季”“思明影视旅游季”等文旅品牌IP,每年带动食宿行游购娱等直接经济效益超亿元。
(三)旅游产业提质更加高效
“十三五”期间,思明区累计接待国内外游客2.73亿人次,占厦门市接待国内外游客数的68.29%,旅游总收入4016.54亿元,占厦门市旅游总收入的65.46%。产业布局更加完善,产业发展质量更优。
1.高品质招商成果丰硕。推动侠网旅游等7个旅游项目落户我区,孵化营业额超1500万元以上的旅游服务品牌企业逾20家。引进国际华尔道夫、安达仕酒店、香格里拉等世界顶级品牌酒店,培育“生根型”专业展览和国际性会议,成为金砖国家领导人厦门会晤等高级别会议核心举办地,获评“2018中国最具竞争力会奖强区”。
2.政策措施逐步完善。修订落实《思明区会展业发展扶持奖励若干意见的通知》,出台《应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支持旅游企业发展实施方案》《应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稳生产六条措施》《思明区进一步加快旅游和文体娱乐业发展扶持奖励若干意见》《思明区民宿管理办法》等政策,进一步完善政策支撑,优化营商环境,推动文旅行业复工复产。
3.区域协同持续深化。围绕讲好思明故事,开展“诗意厦门·幸福思明”营销推介活动,借力金砖提升“海丝”旅游品牌影响力,深化临夏县、临夏市及武平县等地扶贫协作,区域协同和城际合作更加频繁。
4.旅游产品更加丰富。借助鼓浪屿申遗成功,开发鼓浪屿世遗之光等旅游线路。整治提升鼓浪屿、环岛路等重点旅游环境,进一步提升中山路、南普陀、厦大、沙坡尾、曾厝垵等旅游品质,推动主题乐园落地观音山滨海片区,开发演武大桥观景平台、沙坡尾猫街等旅游新热点,打造夜食、夜游、夜购、夜景项目,旅游产品日趋多样化。
(四)文化遗产保护更加有力
“十三五”期间,思明区以政府主导、全社会广泛参与,持续加强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文化遗产保护成绩显著。
1.成功申报两项世遗。“鼓浪屿:历史国际社区”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我国第52项世界文化遗产。中国和马来西亚联合申报的“送王船——有关人与海洋可持续联系的仪式及相关实践”项目成功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探索出跨国联合申遗的厦门案例。
2.文物保护创新发展。全国首创“文物守护认领”模式,思明区文物保护志愿服务总队入选“中国文物安全志愿服务福建思明示范队”,思明区入选“中国文物安全志愿者行动试点区”。有序推动第44届世界遗产大会厦门市“六个一批”项目和历史文化遗产三年集中保护修缮专项工作,故宫博物馆外国文物馆顺利开馆,中山路荣获福建省历史文化街区,16处不可移动文物获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3.非遗传承成效显著。累计申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2项,国家级非遗项目9项,省级项目9项,市级11项,区级12项。编著出版厦门海洋文化系列丛书,提升答嘴鼓、讲古传习中心、鹭江老剧场等闽南文化展示场所,打造“厦港海洋文化展示厅”“思明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厅”“疍民风采室”等宣传保护阵地,开展“非遗进校园”“全国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暨思明区系列文化生活艺术节”活动,闽南文化生态及非遗保护传承进一步加强。
(五)市场综合监管更加规范
完成机构改革,设立思明区文化和旅游局,加挂思明区体育和出版局牌子,归口中共思明区委宣传部领导,强化文化、旅游、体育队伍和资源的整合,文体旅游服务系统更加完善。文化市场综合执法队伍收归市里,综合执法和市场监管更加规范有力。
1.行业监管日趋精细。建立“跨部门”联合监管执法协作、应急联动机制,联合市文化市场综合执法队,协同公安、市场监管等重点部门及相关街道,深入开展“扫黑除恶”“扫黄打非”、安全生产等为主线的专项行动,强化旅游市场综合整治、平安文化市场建设,文体旅游市场经营行为进一步规范。“最多跑一趟”“一趟不用跑”事项占比均位居各区前列,实现审批服务再提速。累计受理行业行政审批2514件,投诉咨询1945件,游客满意率为100%。
2.安全保障成效显著。制定《思明区文旅局安全应急救援预案》,加强演练与培训,重大疫情、突发事件、极端天气等特殊情况应急处置能力进一步提高。建成5个便民服务站点,强化夏季海域游泳安全的保障;临危受命、勇于担当,扎实做好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确保隔离场所、行业疫情管控“零事故、零传播”,思明区文旅局获评“福建省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集体”。
(六)对台交流合作更加深入
精心培育两岸文化交流品牌活动。两岸大学生文化创意节获评国办对台交流重点项目,“中华情·中国梦”中秋展演活动被列为国家级重点文化艺术交流活动;创编“海峡两岸原创广场舞教程”,获评国台办对台交流项目;举办“舞动两岸青少年艺术节”系列活动,通过两岸文化交流进一步凝聚两岸共识,增进台湾民众对大陆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促进两岸交流合作、融合发展。
二、发展环境
(一)发展机遇
1.消费供需变化。我国社会经济正从高速发展向高质量发展转型,“文化强国”“体育强国”“健康中国”战略持续推进,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不断增长,文体旅游消费呈提质转型升级新趋势。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和产业融合升级为文体旅游供需两端提质扩容提供重要机会。厦门市成为丝绸之路战略支点城市之一、首个中国电影金鸡奖常驻颁奖地、2023亚足联亚洲杯举办城市之一。思明区入选首批国家体育消费试点城市,获评福建省体育产业示范基地、2021年中国体育旅游精品目的地,登顶2021年全国市辖区旅游综合实力百强区冠军,曾厝垵获评第一批国家文旅消费聚集地,为新时期思明区文体旅游产业发展带来了良好机遇。
2.省、市政策支持。从福建省看,《福建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O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福建省“十四五”文化和旅游改革发展专项规划》《福建省“十四五”体育发展规划》《福建省“十四五”体育产业发展规划》《福建省人民政府关于促进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从厦门看,《厦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厦门市“十四五”文化和旅游发展专项规划》《厦门市十四五期间推进旅游业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厦门市推进国家文化和旅游消费试点城市建设实施方案》《厦门市全域旅游专项规划(2019-2035年)》《厦门市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0-2022年)》《厦门市进一步激发文化和旅游消费潜力实施意见》《厦门市“十四五”体育事业发展专项规划》《厦门市推进国家体育消费试点城市建设实施方案》《厦门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促进全民健身和体育消费推动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等相关文件精神和政策依据,将为思明区文化、体育和旅游的全方位、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的政策保障。
3.科技创新发展。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带来新的发展机遇。以5G、人工智能、大数据、新一代信息技术、工业互联网、生物技术为代表的新技术迅速发展,在“十四五”期间将陆续进入核心技术突破和商业化时期,将深刻改变各行各业的生产组织方式,带来新一轮的产业革命。文体旅游产业在新一轮发展中,主动融入新的创新浪潮,发挥技术应用领域的独特优势,通过推动“智慧旅游”建设和“互联网+”模式,深化科技与文化、体育、旅游的融合,实现产业的创新与升级。
(二)发展挑战
1.产业发展有新要求。当今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际环境日趋复杂,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明显增加,新冠肺炎疫情和国际经贸摩擦影响深远。我区要准确把握新发展阶段,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积极服务并融入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在深化文体旅游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同时防范逆全球化影响及新冠肺炎疫情带来的风险,在危机中育先机、于变局中开新局,以创新发展催生新动能,以深化改革激发新活力,奋力开创文体旅游发展新局面。
2.两岸融合有新挑战。在“十三五”期间,厦台融合发展不断深化,厦金航线累计运送旅客占两岸“小三通”的90%,每年往来思明区的台胞数量位居全省首位。海峡论坛,两岸企业家峰会等对台交流活动平台,进一步扩大了两岸的交流交往。当前两岸格局发生深刻变化,不确定性增加。思明区与金门隔海相望,地处对台前沿阵地,要充分发挥区位优势,通过深化文体旅游产业融合发展,探索两岸交流融合,尤其是厦金融合发展的新路径、新模式,为打造台胞台企登陆第一家园作出思明贡献。
3.能级提升有新压力。思明区具有较好的旅游发展优势和发展基础,但依然存在短板不足。主要表现在:一是优质文化和旅游产品供给不足。缺少本地特色与国际影响力的文体旅游品牌IP。二是产业集群效应有待提升。产业总体规模尚不够大、产业聚集程度有待提高、产业链条偏短。三是公共服务体系仍需完善。体育场馆、公共文化设施场地建设空间不足,体育执法队伍力量不足。四是产业融合有待加强。文体旅游融合需进一步深化,“旅游+”“+旅游”带动作用不明显,全域旅游建设需持续加力。
三、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福建、厦门工作的重要讲话和指示批示精神,紧紧围绕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立足新发展阶段,坚持新发展理念,主动融入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以推动文化、旅游和体育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扎实推进文体旅游全方位融合,进一步激活发展动能,不断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为建设更加美丽、富裕、平安、繁荣的幸福思明提供强大精神动力和文化支撑。
(二)基本原则
一是坚持以人为本。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以提高人民生活品质为总目标,促进满足人民群众对公共文化、体育、旅游供给需求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相统一,努力构建宜业、宜居、宜乐、宜游良好环境,不断提高人民群众对公共文化、体育的参与程度,更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二是坚持融合发展。深化改革创新,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促进文化、体育与旅游跨产业的深度融合、艺术与科技、医疗卫生与体育的跨界融合,推进产业迭代升级,以年轻的产业吸引相关产业的创新者、创业者、消费者和服务人群,推动文体旅游互相渗透、互为支撑,更平衡多元、更富年轻活力地发展。
三是坚持对标先进。以全局观念、年轻心态、国际视野,吸收借鉴一切国内外先进经验和做法,坚定不移走高标准规划、高品位建设、高质量发展的道路,充分发挥思明区文体旅游资源丰富、基础设施完善、市场活力强盛的区位优势,优化存量、激活增量,不断增强思明区文体旅游的吸引力、创造力、竞争力。
(三)发展目标
坚持文体旅游融合发展,紧紧围绕省第十一次党代会提出做强做大做优文旅经济、市第十三次党代会提出加快建设文化中心、艺术之城、音乐之岛的部署要求,以会兴城、以节促产、以赛促旅,到2025年,力争将思明区建成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全省影视产业集聚区,持续建设国际旅游会展名区、国家级夜间旅游消费聚集区、全国知名文化旅游目的地、中国体育旅游精品目的地、福建省体育产业示范基地、全省重要文化艺术与体育品牌及活动集聚地,进一步促进文体事业繁荣发展,文化产业、体育产业和旅游产业赋能升级,人民群众物质和精神文化需求得到更好满足。
——公共服务质效全面提升。优化文化和旅游公共服务供给,持续打造文化和旅游供给服务体系标杆,健全多级公共文化设施网络,推动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标准化、社会化。至2025年,打造一批具有时代特征、思明特色的优秀文艺作品和群众文化品牌,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标准更高、品质更优,人均拥有公共图书数提升至1.61册/人。促进全民健身和全民健康深度融合,推动体育运动全民化、健身设施便利化、体育锻炼便利化、健身服务智能化、健身组织社会化。至2025年,每周参加1次及以上体育锻炼的人数占比达60%,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比例达到45%,国民体质达标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人均体育场地面积提升至2.2平方米/人。
——传统文化保护传承加强。强化文化遗产保护、挖掘、传承和利用,“鼓浪屿:历史国际社区”等世界文化遗产项目内涵提升,影响力和辐射力进一步扩大。实施文物平安工程,加快文物保护数字化建设,建设闽南文化生态区,推出一批影响力大的具有强烈时代精神、浓郁闽南特色的艺术精品,实现国际要素和思明区历史文化有机结合,国际影响力提升,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产业融合加深赋能升级。促进文化、体育、会奖、旅游等产业深度融合、产业结构优化,打造“地域特色+国际多元”优质产品,培育“龙头带动+集群发展”市场主体。积极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建设更高水平的高颜值生态花园之城,助推国家文化和旅游消费试点城市、国家体育消费试点城市建设,扩大国际旅游会展名区知名度、美誉度。力争2025年文化产业总收入达到650亿元,2025年旅游总收入达到1600亿元。
思明区“十四五”文体旅游发展主要预期指标
序号 |
指标 |
单位 |
2020年(当年度) |
2025年(当年度) |
属性 |
1 |
旅游总收入 |
元 |
477.34亿 |
1600亿 |
预期性 |
2 |
文化产业总收入 |
元 |
524.34亿 |
650亿 |
预期性 |
3 |
境外旅游人数 |
人次 |
80万 |
370万 |
预期性 |
4 |
人均拥有公共图书数 |
册 |
1.44 |
1.61 |
预期性 |
5 |
人均体育场地面积 |
平方米 |
1.8 |
2.2 |
预期性 |
四、主要任务
(一)深度融合,打造产业发展高地
1.持续推进“旅游+”产业升级发展。创建国家级全域旅游示范区,优化全域旅游发展格局,充分发挥厦门历史文化、海洋文化、海湾风情等资源优势,打造“一屿一湖一路一山一带”(鼓浪屿、筼筜湖、中山路、东坪山、海湾公园到观音山滨海观光带)的滨海观光、文化休闲、会展旅游等综合度假区。全面提升以A级景区为代表的观光旅游产品,推动鼓浪屿打造世界级旅游景区,推动园林植物园争创国家5A级旅游景区。推进东坪山生态休闲旅游区开发建设,提升环筼筜湖片区旅游休闲功能,增强旅游业对区域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带动作用。大力引进国际知名的高端科技娱乐、商业演艺、旅游度假项目,加快悦海湾酒店等一批高星级酒店项目建设,打造精品民宿集群,提升中高端旅游接待能力。开发丰富研学游、会奖旅游、邮轮旅游、康养旅游、婚纱旅拍等产品,改造提升曾厝垵文创街区,打造国家级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聚集区,进一步繁荣夜间旅游经济。
2.持续推进“文化+”产业融合创新。紧跟技术与市场变革趋势,推动影视、创意设计、数字内容等产业发展,打造具有全球吸引力和竞争力的文创产业强区。壮大影视产业,持续释放“金鸡”效应,培育一批标杆型影视企业。依托厦大电影学院等资源,加强影视人才培育,凝聚一批领军型人才,引领全市影视产业发展。推动龙山影视产业园区建设,提升嘉禾良库等影视、文创园发展水平,加快“影视+旅游+文创”的产业集聚,打造影视产业发展新高地。拓展数字内容与新媒体,支持企业从内容生产技术领域向沉浸式体验等新模式提升,构建以IP为中心,辐射动漫、影视等多领域的“泛娱乐”产业生态。
3.持续推进“体育+”迸发新活力。抓好环岛路、观音山等滨海体育产业带,开展马拉松、铁人三项等赛事,积极推进沙滩排球、帆船、游艇等体育休闲产业,加快发展体育竞赛表演,开拓运动休闲游、户外活动游等高端体旅消费市场。发挥体育明星和运动达人带动作用,发展体育观赛游,提升健身休闲产业能级。大力发展“互联网+体育服务”消费模式,促进传统文化体育场馆等向消费体验中心、健身休闲娱乐中心等载体转变。鼓励体育金融消费品开发,推动体育消费便利化,鼓励开发健身产品、发展体育培训服务,培育夜间体育消费。
4.持续提升文体旅游市场合力。立足大众旅游和智慧旅游新趋势,针对消费者群体年轻化、旅游体验性和个性化需求新特点,突出做好城市形象、重点市场、重点客群、重点产品、重点文旅活动、重点宣推渠道等文旅宣传推广。拓展宁夏、武平、将乐等山海协作项目,互推市场、互送客源,抢占跨省游文旅产业消费高地。充分利用文博会等平台,主动对接台湾优势产业,推进两岸体育健康、文化、旅游等对接交流与合作,支持和鼓励两岸文创人才共同参与国际性文化创意赛事和活动。支持两岸民间信仰文化交流,推动闽台传统文化传承与发展。实施骨干文体旅游企业主体培育工程,引进境内外知名文体旅游企业,培育本地文体旅游龙头企业,扩大思明区文体旅游产业规模。
文体旅游产业重点项目 |
一、国际旅游核心项目:助力打造鼓浪屿“音乐之岛”,万石山国家风景名胜区、“一屿一湖一路一山一带”的滨海观光、文化休闲、会展旅游等综合度假区。 二、重点文旅推进工程:推进园林植物园国家创建5A级旅游景区项目、东坪山生态旅游区项目。 三、夜间文旅消费集聚区:提升改造曾厝垵夜间文旅消费聚集区。打造胡里山炮台大型沉浸式多媒体夜游秀。 四、文体品牌活动:持续打造“思明体育时尚季”“思明影视旅游季”“厦门音乐季”“郑成功文化节”等品牌活动,以节促产,吸纳品牌企业和产业链上下游企业落地。 五、旅游推广宣传:以“春夏秋冬四季”为主线,推出系列旅游产品;链紧旅博会、文博会、金鸡电影节等重要节点和重点旅游节事,开展复合型立体式促销推广活动。 |
(二)精耕细作,促进事业繁荣发展
1.进一步优化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贯彻落实《福建省基本公共文化服务保障实施标准》,不断提升完善公共文化服务设施。聚焦年轻人口和人才需求,在片区开发中建设更多文体场馆,科学布局建设社区文化馆、体育场馆、音乐厅等文体设施。改造提升区图书馆,深化文化馆、图书馆总分馆制建设,发挥基层综合文化服务中心作用,构建多层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公共数字文化设施网络,推动图书馆、文化馆等公共文化服务的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培育线上文化服务品牌。坚持人文多样性、包容性和差异性,营造承载民俗节庆、文艺表演、亲子互动等活动的邻里交往空间。在城市有机更新中,建设城区文化记忆馆,打造“记得住过去、看得见未来”市民文化家园中心。
2.进一步丰富群众文化产品供给。梳理乡愁记忆,挖掘历史文化,培育现代文化,鼓励创作闽南文化、红色文化、海洋文化、华侨文化等题材的精品文艺,繁荣地域特色优秀文艺作品创作。持续开展文化惠民活动,推动文化项目进社区,推出“思明文体惠民菜单”,实现“月月有精品,全年都精彩”,培育群众喜闻乐见的街头文化,打造一批代表性群众文化品牌IP。进一步发挥图书馆、实体书店、基层综合文化中心等阅读阵地作用,丰富全民阅读推广活动形式。
3.进一步提升全民健身服务品质。加快健身步道、社区体育设施、智慧健身房建设,持续推动具备条件的学校体育场地设施对社会开放,鼓励社会力量建设小型化、多样化的活动场馆和健身设施,打造“10-15分钟健身圈”。完善社会体育指导员管理服务体系,加强全民健身科学指导,开展科学健身大讲堂,广泛宣传普及科学健身知识和方法。加强国民体制监测点建设,完善国民体制监测体系。创新全民健身活动形式,探索疫情防控常态化条件下群众性赛事活动新思路,打造全民健身运动会的等具有地方特色的全民健身品牌赛事。积极推动体卫融合,打造“体医融合示范社区”。提升“老年人康乐家园”建设内涵,积极开展老年人体育健身活动。加强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力度,积极开展青少年“阳光体育”赛事活动。
文体事业重点项目 |
一、精品创作项目:推出1-2部舞台艺术作品,创编3-5部具有鲜明时代特色、体现厦门地方风格的文艺作品。 二、文化惠民工程:完成一定数量公益性惠民演出、专场演出、公益性低票价惠民演出,打造街头艺人展示点。借助相关融媒体、新媒体等互联网平台,展演展播优秀文化作品。 三、全民阅读项目:持续办好“书香鹭岛活动月”,深化“书香思明·悦读行”全民阅读品牌。 四、全民健身工程:以建设智慧健身房、加大室内外健身器材配给、建设与改造一批体育场地、推进学校体育场地对外开放等为重点,全面提升全民健身场地设施品质。 |
(三)活化利用,创新文化遗产保护
1.进一步加强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充分发挥思明区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区工作领导小组、闽南文化专家工作委员会作用,推动闽南文化保护与文化产业发展相结合,充分调动全社会力量参与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探索建立多元化投入机制,扎实推进思明区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持续开展全区非遗资源普查,建立闽南文化保护名录。运用文字、图片、录音、录像、数字化多媒体等形式建立闽南文化档案和音像库、数据库。
2.进一步完善非遗文化保护体系。积极组织推荐申报国家级、省级、市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和代表传承人。制定《思明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认定与管理办法》,持续开展区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和非遗传承人认定和公布工作。加大对非遗代表性项目和代表性传承人的指导扶持力度,继续支持各保护单位和代表性传承人办好传习中心、传习所,开展非遗培训班、非遗文旅体验等各类非遗社会传承活动。深化讲古大赛、南音大会唱、闽南语网络歌手赛、非遗进校园等品牌活动。持续发挥思明区非遗展示馆、闽台文化交流中心、老剧场文化公园、群众文化艺术活动中心、厦港海洋文化展示厅宣传阵地作用,打造多元化文化场馆。充分发挥传统媒体、新兴媒体等展示平台作用,全方位、多角度展现闽南文化魅力。
3.进一步提升文物保护利用水平。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文物工作方针,持续推进思明区文物保护修缮专项工作,实施文物平安工程。建设完善文物安全监管信息化平台,加强文物数字化建设。深化“文物守护认领”模式,持续开展“周末文物游”志愿宣导活动。采取“微改造”模式,推动中山路、同文顶、营平、沙坡尾等历史文化街区保护提升,强化文化生态保护。结合区域改造提升工程,采取“文物+”模式,打造红色旅游精品线路,推动文物保护与文创产业建立良性互动,进一步加强文物活化利用。
文化遗产保护传承项目 |
一、文物集中保护修缮项目:实施文物平安工程,推进完成文物集中修缮保护,力争三年后全区重点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状况明显改善,各类隐患基本消除,城市历史文脉进一步延续和传承。 二、文化遗产传承保护与利用:推动福海卢厝等文物资源数字化保护和文物活化利用。提升改造厦港海洋文化展示厅,持续深化“文物宣导”“一日小厅长”“闽南曲艺汇”等品牌活动,逐步形成闽南地方传统戏的常态化演出模式。 |
(四)健全机制,规范行业市场秩序
1.完善文体旅游市场监督机制。推进“互联网+监管”,强化大数据技术应用,协同建设多部门数据共享、管理联动的数字化管理平台,实现事项全程覆盖、信息全程跟踪、手段动态调整的信息化监管。健全“跨部门”联合监管执法协作、应急联动机制,构建与文体旅游产业跨界、融合发展相适应的市场共治、应急联动处置工作格局。修订《思明区民宿管理办法》,成立思明区民宿协会,健全政府牵头、属地管理、部门监管和行业自律并行的管理机制,打造政府主导、部门联动、协会自治的长效发展模式。完善“双随机”检查机制,实施对全区经营场所、旅行社等分级分类管理。继续深化文体旅游市场“放管服”改革,完善文体旅游市场准入和退出机制,对产业新业态和行业新业务包容审慎监管,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
2.提高文体旅游市场监督效能。深入开展平安市场建设,持续开展“扫黄打非”“扫黑除恶”等专项整治,完善线上线下文化产品和服务内容审核及动态监测,持续开展文体旅游市场秩序整治,完善治理措施,维护市场秩序。强化文体旅游行业安全管理,健全企业主体自查、专业机构排查、主管部门督查的行业安全隐患排查整治机制,健全突发事件应急处置机制,提升文体旅游行业安全保障能力。
3.优化文体旅游行业服务指导。以政策为引导,完善服务保障,实施质量提升工程,构建服务质量标准体系、第三方质量评价体系,提高游客体验满意度。进一步繁荣商业演出市场,鼓励传统文旅企业转型升级,支持旅行社专业化特色化发展,引导星级酒店品牌化品质化发展,推动行业提质增效。开展线上“云课堂”、线下培训超市、服务技能大赛等,提升全行业从业人员素质,完善培训体系。
文旅市场监管服务项目 |
打造思明智慧文旅平台:完善行业管理系统,通过现代化、智能化新技术,优化旅游管理、行业监管、视频监控、舆论监测、数字地图、文旅资源等六大功能。实现公众服务一体化、行业监管职能化、数据决策精准化、文旅信息集中化的管理目标。 |
五、空间布局
“十四五”期间思明区文体旅游产业将优化存量,激活增量,根据区整体业态规划,形成“两带多组团”的文体旅游总体空间布局。
“两带”之一,以鼓浪屿、鹭江道、中山路、世贸双子塔、环岛路、厦门国际会展中心为核心的文化、影视、旅游、会展产业带,通过“文化旅游+”“会展+”,结合鼓浪屿后申遗时代的文化提升、环岛路黄厝茂后片区建设国际一流影视基地、海峡大剧院金鸡奖颁奖盛典地,加快构建思明特色影视产业链条,贯通影视策划创作、拍摄制作、宣发展映环节,带动相关产业创新发展,打造国内一流和国际知名的旅游目的地、中国会展典范城市、国际会展名城、影视之都。“两带”之二,以两岸金融中心区、JFC、TFC、观音山国际商务营运中心为核心的金融、文旅、商贸产业带,依托思明区作为厦门市金融机构和企业总部集聚区的区位优势,通过文化+金融深度融合,创新文化金融产品供给,扩大文化企业和项目融资渠道。
“多组团”,依托现有的文体旅游产业基础,重点建设文体旅游产业园区组团(嘉禾良库文创园、云顶创谷、曾厝垵文创村)、影视文旅产业组团(龙山文创园、黄厝茂后影视小镇、1905影视文化产业街区、沙坡尾厦门影视拍摄地)、传媒出版产业组团(厦门日报、厦大出版社、鹭江出版社、文广传媒集团)、数字娱乐组团(以滨北超级总部经济的“文化娱乐王国”字节跳动所涵盖的今日头条、西瓜视频、抖音、火山小视频、皮皮虾、懂车帝、悟空问答等“今日系”总部带动效应,打造互联网文化产业旗舰)为思明区文体旅游产业发展作多节点的支撑。
六、保障措施
(一)机制保障
坚持政府主导、部门联动,企业参与、社会监督,制定出台相应的支持政策措施和考核制度,推动文体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进一步健全文体旅游业发展领导、协调机制与办事机构,加强统筹协调,营造良好的文体旅游业发展环境。各有关部门要提高站位,强化责任意识,抓落实、促成效,形成推动文体旅游业发展的强大合力。
(二)政策保障
贯彻落实国家、省、市关于支持文体旅游业发展的相关政策措施,统筹各部门资金支持旅游业发展,研究制定并积极落实财政支持旅游业发展的相关政策。充分发挥文体旅游发展专项资金对产业发展的促进作用。加强金融扶持,鼓励建立文体旅游产业投融资平台、文体旅游产业发展基金,积极创新符合文体旅游业特点的信贷产品和保险产品。探索多元化供地模式,保障文体旅游重点项目用地。以贯彻落实《厦门经济特区旅游条例》等法律法规为抓手,助力中央法务区、国际商务区建设,进一步完善促进思明区文体旅游业发展的法治环境和营商环境。
(三)人才保障
建立思明区文体旅游的专家智库,建立文体旅游产业发展决策咨询队伍。完善文体旅游人才扶持政策,精准引进文体旅游产业高层次人才。依托市内高校和文体旅游企业,实施文体旅游人才培养计划和业界进阶培训计划,建立多层次文体旅游复合型人才教育培训体系。通过开展线上“云课堂”、线下培训超市、专项技能大赛等多种形式,提升全行业从业人员素质。完善导游、文化场馆讲解、社会体育指导员等培训体系,健全文体旅游执业保障体系,维护一线从业者的合法权益。探索建立文旅融合、体卫融合的复合型人才储备和交流制度,推动思明区文体旅游品牌和服务水平的优化与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