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以
《以厦门15年战略规划为指引
厦门思明全力打造
台胞台企登“鹭”第一家园第一站》
为题,关注报道了思明区
以通促融、以惠促融、以情促融
不断深化两岸关系
积极推动两岸经济文化社会交流
的举措与成效
厦门经济特区因台而设、
因台而特,是两岸融合最前沿。
一直以来,思明区始终致力打造两岸共同经济、共同市场,持续优化涉台营商环境。
据了解,思明区紧扣两岸融合发展示范区建设,整合涉台解纷服务资源,持续完善涉台法律服务。2024年,思明区成立“和家园”涉台人民调解委员会,引入同乡情调解、司法确认快速通道等机制;2025年,在此基础上创新探索“互联网+调解”,截至6月底,已调处涉台纠纷60余件、为台胞台企提供法律咨询500余人次。
一名台青带领大家游览黄厝社区历史建筑,了解塔头社的往日故事。
为方便台商投资,思明区持续提升政务服务效能,全市首推“台胞开办个体户一件事”套餐,实行审批事项“一窗受理”,推出《思明区政务服务台胞办事一本通》,依托“莲心台胞服务站”等站点,为台胞投资兴业提供便利。
在惠台政策“磁吸效应”下,仅2025年1—6月,思明区发挥台资基金金景合晟“以资引商”作用,新引进台资企业超过50家、投资总额近亿元,推动台湾半导体企业落地。
思明区坚持以惠促融,积极构建规范化配套服务,不断完善台胞台青共享发展机遇的政策措施,绘就互利共赢“同心圆”。如今,全区已培育台湾青年创业就业国家级基地1家、省级基地5家,引进和扶持1200多名台青人才扎根发展。
2015年,思明区成立思明台胞驿站——作为全国首创的两岸同胞“O2O”联谊平台,思明台胞驿站采用“线上资讯传播+线下实体联谊”模式,累计设立16个各具特色联谊点,推出“思明台胞驿站线上地图”;至2025年,已为台胞提供平安返厦交通补助、职工医疗互助保障等多项贴心服务,累积服务人数超过30万人次。
2016年就来到厦门就业创业的台青阿豪说,因为方言习惯、饮食生活甚至气候都一样,自己非常能融入厦门的生活,“台胞在这里完全没有障碍,更感觉到两岸心连心,都是一家人”。
思明台胞驿站举办迎新春活动。
此外,为健全台胞台青就业服务机制,思明区还启动台青AI赋能计划,联合辖区高校开展台港澳学生就业暨实习专场招聘会,并邀请专家学者为创业台青授课赋能。今年以来,思明区相关部门走访调研台青创业基地,向百余台胞及重点人士收集意见建议,及时优化台青政策,加大对台青就业创业的扶持力度,惠及台青超百人次。
据介绍,思明区还积极推动台湾医师等重点技术人才来厦就业,为台湾医师执业办理注册百余人次,并提供执业资助金申报等服务。“思明区为台青提供创业启动资金、经营场所租金补贴、个人租房补贴等政策,为台青追梦筑梦圆梦创造了很好的条件。”台青创业辅导中心主任林婷表示。
厦台两地一水之隔,语言相通、习俗相同。多年来,思明区深化两岸宗亲乡亲、民俗信仰等民间交流,通过组织举办两岸文化品牌活动,不断推动两岸共同弘扬中华文化。
今年6月,福建·厦门台湾周活动在厦门中山路举办。图为垦丁特色舞台。
今年6月中旬,一场主题为“百年中山路·两岸共潮生”的福建·厦门台湾周活动在厦门中山路举行。期间,在专属展位亮相的布袋戏表演颇为吸睛。“掌中戏源于闽南,在台湾非常多人喜欢看。”台湾布袋戏传承人陈奕华说,希望通过这样的展示,让更多大陆乡亲了解布袋戏的魅力。
本次活动是思明区致力深化两岸民间交流的一个缩影。近年来,思明区创新提升两岸文化交流品牌活动,促进两岸民间交流持续升温。其中,2009年起就连续举办的郑成功文化主题活动,通过神尊入岛巡礼、尊古颂典、创新开发“成功IP”等内容不断推进两岸在民间信仰、学术、文化等领域的合作,成为闽台交流合作的重要平台,为两岸民间交流提供了可借鉴的交流模式。
2025郑成功文化主题活动上,“成功颂”文艺演出以鼓为魂敲响郑成功精神时代强音。
“两岸同胞对郑成功的敬仰一脉相承。”台南市文化协会会长周芷茹表示,通过举办郑成功文化的交流活动,两岸同胞加深情感交融,“让成功走向大众,让大众迈向成功。”
据悉,仅2025年1—6月,思明区举办的以两岸交流为主题的活动就多达80余场,其中江夏堂清明祭祖、城隍庙和顺济宫赴金门迎城隍巡安绕境祈福活动等民间交流活动50余场。!
原文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cf9yQ5MXj1xQFJB-n6aduw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
重要
通知
i厦门微信
闽政通APP
思明快报微信
厦门思明微博
网上办事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