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明区“十四五”市政园林发展规划
一、 背景依据
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五年发展规划是引领一段时间内我国经济发展方向、重大项目布局的重大纲领性文件,是我国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十四五”(2021-2025年)时期是厦门市全面建成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取得决定性成就,开启厦门的关键时期,是思明区增强发展优势、决定发展地位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和关键期。
编制思明区“十四五”市政园林发展规划,为“十四五”时期思明区的市政及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园林绿化、环境卫生等基础行业的发展建设提供有力支撑,对保障社会经济发展、人居环境改善、公共服务提升和城市安全运转具有重要意义。
二、 发展目标
结合厦门市市级“十四五”时期主要发展指标、思明区“十四五”时期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及2035年远期发展需求,近远期结合,有效指导“十四五”时期的行业发展建设,为实现高素质高颜值现代化国际化的幸福思明建设贡献力量。
n 给水保障:健全“水量保证、水质达标、管理规范、运行可靠、监控有效、应急有备”的城市公共供水安全保障体系,开展优质饮用水技术方案研究,全面提升供水水质及水量保障能力。
n 污水处理:以完善生活污水收集管网为重点,统筹安排、分阶段进行。
n 市政道路:增加片区路网通达性,实现区内“便捷”,逐步打造“小街区、密路网”的微循环路网系统。提升市政道路路侧慢行系统,完善立体过街设施,提高慢行品质。
n 园林绿地:园林绿地结构进一步优化、功能更加完善,人均公园绿地面积等指标稳步提高。
n 环境卫生:立足当前环卫工作实际,着眼未来环卫发展需求,推进思明区环卫行业规划建设管理水平的精细化。
三、 重要指标
n 给水保障:至2025年,思明区市政供水管网漏损率小于8%,饮用水综合合格率达99.9%以上。
n 污水处理:至2025年,全区污水集中收集率高于70%,城市再生水利用率高于25%,污泥无害化率100%,生活污水处理厂进水生化需氧量(BOD)不低于100mg/L。城镇集中污水处理厂尾水排放标准为深海排放的执行一级A标准,排放至水系溪流的执行类Ⅳ类地表水排放标准。
n 市政道路:至2025年,路网密度8%。
n 园林绿地:至2025年,建成区绿地率达51.36%以上,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52.11%以上,人均公园绿地面积15.19平方米以上。
n 环境卫生:至2025年,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达到35%以上,适合机扫的主次干道机扫率达100%,生活垃圾分类准确率达到90%。
四、 重点任务
根据给水保障、污水处理、市政道路、园林绿化、环境卫生的规划原则和目标体系,补短板、促提升,梳理并明确“十四五”时期各专业的重点任务,指导重点项目清单的编制。
n 给水保障三项:一是强化供水保障。加快供水工程设施建设及改造进度,持续推进二次供水设施改造。加快建设清水进岛通道,提高岛内外地区自来水调配能力;二是优化供水服务。有效解决高地水压偏低的实际情况,扩建、新增供水泵站,提升周边提升居民的用水体验;三是提升供水质量。2019年,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实施健康中国行动的意见》指出到2030年,居民饮用水水质达标情况明显改善并持续改善。
n 污水处理三项:一是对现状污水系统完善工程。现状污水处理设施和污水管网存在规模不足、管道断头等问题,应筛选现状存在的问题,启动近期急需建设的设施和管道;二是响应《城镇污水提质增效三年行动方案(2019-2021年)》的要求,通过建设实现近期建成区内基本无生活污水直排口,基本消除生活污水收集处理设施空白区,提高城市生活污水集中收集效能;三是满足近期建设需求。结合思明区近期重点建设片区,逐步完善片区污水系统空白区域污水设施建设,保证环境改善和城市品质提升。
n 市政道路五项:一是推动快速路系统交通组织优化。开展本岛东部快速衔接通道提升规划;二是优化打通现状断头路。完善铁路穿越通道两侧接线,打通穿越铁路的次、支路,结合城中村拆迁进程,打通现有断头路;三是完善路网系统。结合何厝、岭兜村庄片区、湖滨一里到四里等重点片区改造,完善现有路网;四是提高次干路和支路路网密度,结合整村搬迁加密路网,分流骨架道路交通眼里,增加城区微循环;五是构筑高品质健康步道系统,完善重点片区立体步行系统,提升慢行的可达性、舒适型及安全性。
n 园林绿地五项:一是改造一批街头地块,改造提升演武公园、文兴园、寿彭路街心公园、莲景园、鹭江街道麦仔埕边角地,美化街头巷尾景观;二是提升一批城区公园,提升中山公园、莲花公园、鸿山公园等,增设、更新休闲设施和活动广场,提升居民群众休闲幸福感;三是优化一批道路景观,重点实施西堤片区道路、体育路等道路绿化提升,打造特色街头绿景;四是加快东坪山生态复绿,进一步推进拆违面积测绘及复绿,为山上违建地块换上“绿”颜;五是实施立体绿化,通过屋顶绿化、垂直绿化等方式,丰富城区园林绿化的空间结构层次和立体景观艺术效果。
n 环境卫生三项: 一是全面推行生活垃圾直运。配齐分类直运专用车辆,统一车辆标志标识,实现厨余垃圾、其他垃圾、有害垃圾和低值可回收物(含玻璃陶瓷)全程分类直运;二是构建全程分类体系。构建从收集、转运到利用处置全程分类体系,确保分类减量、资源化利用、无害化处理等目标的实现,在全市具有示范效应;三是补齐短板、安全运行。重点加强对环卫车辆停车场、环卫工人休息屋等短板设施的建设力度,以及老旧环卫设施拆旧建新,保障环境卫生设施的有效供给。
(联系人:林烽 ;联系方式:0592-266177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