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以来,在区委、区政府的有力领导及各部门街道大力支持下,区教育工作稳步推进。以达成“两项创建”为目标,打好“教育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方案”任务攻坚战,大力推进国家级信息化实验区、幼儿园保育教育质量提升实验区等5项省、部级改革实验区任务,国家省质量监测保持全省前列、中考评价全市第一、高考成绩稳中有升、五育并举体系更加完善、各建设项目如期完成,持续推进中心城区教育品质的新提升。
一、坚持政治引领,党的建设全面加强
一是巩固深化党纪学习教育。建立“领导班子总负责、党组织传帮带、党员个人自学”党纪学习教育层级联动机制,组织区教育系统党纪学习教育培训班、党纪学习教育知识竞赛、开展警示教育活动等,丰富学习形式和实践活动,推动学纪、知纪、明纪、守纪热潮接连不断。二是完善领导组织体系。把抓好学校党建工作作为办学治校的重要举措,100%中小学建立党组织领导的校长负责制,指导学校修订章程、完善议事规则和“三重一大”决策制度,形成落实党的领导纵到底、横到边、全覆盖的工作格局。三是纵深推进全面从严治党。严肃党内政治生活,进一步健全完善“三会一课”制度、党日活动制度、党务公开制度,对下属94所区属公办中小学校、幼儿园党组织上年度落实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情况进行全覆盖检查,推动问题全面整改。四是守好意识形态主阵地。持续推进“思明教育”微信公众号、视频号建设,积极宣传办学成效和师生魅力风采,重视先进典型宣传引导,增进社会共识。
二、坚持扩优提质,硬件设施全面提升
一是加大资源供给。持续落实“东部新城区质量提升、中部优质区学位扩容、西部老城区校舍改造”,促进区域内校际优质均衡。有力有序推进27个教育在建项目,2024年投用涵青幼儿园、故宫小学改扩建、松柏中学改扩建等8个新改扩建学校项目,新增2570个学位。二是推进改造提升。启动中小学“扩优提质”提升项目、幼儿园“幼有善育”提升项目等,采取“一校一策”进行校园校舍改造提升,投入约1.34亿元优化118所学校(校区)办学条件,有力促进生均校舍、运动场地面积指标同比大幅优化,取得良好社会反响。
三、提升办学水平,教育质量上新台阶
一是学前教育普惠提质。顺利通过全国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区省级督导评估,探索幼儿园保育教育质量提升实验区“一十百千”工作模式,确立一个研究小组统筹推进,首批确立14所实验园领衔研究项目,带领全区100多所幼儿园相互帮扶、共研共促,进而促进数千名幼师共同发展,幼儿园保育教育质量全面提升。幼小衔接持续发力,推进7所市级幼小衔接实验校(园)先行先试,全省率先推出首份幼小衔接读本。二是义务教育优质均衡。顺利通过全国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区省级督导评估,加强学校规范化管理,开展义务教育管理标准化学校评估,开展“新课标、新教学、新学校”研究,推进省基础教育综合改革实验区建设。巩固深化“双减”和“五项管理”工作成果,制定《校本作业设计与管理指导意见》,加强特色学校创建,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基地校展示活动深化育人方式改革。三是优质学校集群发展。加快构建优质均衡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新组建3个教育共同体,引进名校开办分校,创新“区属市办”办学模式,横向扩大优质资源辐射,纵向打通学段壁垒。四是特殊教育优质融合。扎实做好普通学校资源教室建设、维护和运行,提升融合教育水平,开展区第六届特殊学生生活、劳动技能展示活动,展现特殊教育学生自强、自立的精神风貌。五是数智教育激发动能。推进国家级信息化教学实验区、省智慧教育试点区建设,实现资源应用更流畅、数据对比更清晰、自主学习更便捷。承办3场国家级论坛,展示思明区以数字教育驱动教学转型、以教学变革引领学生科技素养提升的典型经验做法。六是教育服务优质多样。持续加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老年大学教学点建设,评选7所市级优质教学点;实施省终身教育创新基地项目,开社四大学堂、“学习时光”公益自习室、思明夜校,为居民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13个项目获省新时代“终身学习品牌”等荣誉。
四、坚持师德第一,队伍建设焕发活力
一是聚焦提思想、强师德。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融入教师培养培训课程,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强化正面激励,召开第40个教师节大会,表扬1024名教师,开设《“明师”有范》宣传专题,优选师德事迹。在全市首设班主任(年段长)节,455名优秀班主任(年段长)获颁“三角梅章”,发挥典型示范作用,增强教师使命感。二是聚焦优师资、强师能。完善教师专业成长“五级平台”“七级台阶”培养体系,开展第二期“高质量发展与青年干部能力提升”培训,建立健全青年教师“一三五十”培训梯队,评选区青年教师成长基地校,实施区名校长培养对象三年的培养计划,进一步激发育人活力。三是聚焦重科研、强师为。出台科研课题管理办法、教育教学成果培育方案,开展“三新”研究,承办3场国家级论坛,提升思明教育影响力。在2024年基础教育省级教学成果奖评选中,2项获特等奖、2项获一等奖,居全市首位;教师获得市级教学成果奖8个、市级教科研成果奖41个。
五、坚持五育并举,学生素养全面培养
一是思政育人内容再丰富。续推进“红色基因 绿色生态”思政课建设,携手属地高校新组建3个思政课一体化共同体;成立厦门市首批“小小湖(林)长制”志愿小分队,开展生态文明实践活动,讲好生态文明故事;成功举办“大思政课”建设成果展,呈现近年鲜活思政教育的探索成果。二是科学教育支撑力再加强。探索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培养路径,推出科学教育提升“九个一”举措,中小学科学副校长聘任全覆盖,成立少年科学院16个,孵化科学教育实验校18所,建设科技教育创新工作站10个;聘任厦大化工学院院士为区科学教育总顾问,建成大中小一体化科学教育基地5个,签约校外科学实践基地72个,丰富科学教学资源和科学实践。三是学生综合素养再提高。持续开展健体益心、美育浸润行动,积极开展中小学生区级 14 项传统赛事,8400多名运动员参与。推进美育全员实践,“飞鹭·向阳”成果汇报演出成功举办,“小荷风采”精品巡演掀起舞动热潮。加大心理健康家校社宣传力度,编印《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守护秘籍》,守护学生阳光成长。
六、坚持综合施策,管理效能显著提升
一是家校社协同育人更加有方。推进省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实验区建设,构建完善“一核六联”家校社协同育人的区域模式,首批成立10个“蒲公英”学校法治工作室,确立20所家长云校数智化应用基地校,“文博思政课”等相关工作经验入选“全国文博社教创新百强案例”“全国青少年区域阅读案例”“第二届地方教育改革创新成果百佳案例”。二是校外培训治理更加有力。推进非学科类机构的全纳监管;优化课后服务体系,组织遴选6批73家非学科机构纳入课后服务第三方机构名单;依托街道和社区网格员,利用节假日、周末时间对校外培训机构常态督查,加强执法工作。三是民办教育更加规范。优化常态管理,完成全市首件民办园行政处罚案件,强化警示规范作用;指导无法维持经营、整改后仍无法达到最新办学要求等状况的民办幼儿园有序退出市场;优化民办校(园)年检年报。四是安全防线更加坚实。打造校园“雪亮厨房”,构建学校食品安全“全流程”“全覆盖”监管体系,守护师生“舌尖上的安全”。全区共筑校园安全防护链,开展“护校安园”专项行动,全年共开展8次校园安全隐患联合排查,3轮校园安保人员全员培训,900多次交通安全、防霸凌等入校宣讲,全力守护每一个师生的生命安全。